跳到主要內容

大甲鎮瀾宮

創建年代:清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

沿革簡介:於清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興建小祠,清乾隆三十五年改建小廟曰「天后宮」。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重建,始見載於台灣府淡水廳文獻中,改稱為「鎮瀾宮」。

日治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十月十六日重修落成,並舉行鎮瀾宮首次祈安清醮大典。

民國六十四年興建鎮瀾大樓,一樓為活動中心,二樓圖書館,三、四樓為教室;次年十一月並成立圖書館,提供地方學子、民眾學習場所。民國七十七年鎮瀾宮再次重建。

民國九十一年國曆五月四日召開第六屆次信徒代表大會選出第七屆董事長顏清標先生副董事長鄭銘坤先生及董監事。同年國曆十二月十二日(農曆十一月初九)鎮瀾宮媽祖全球資訊網網站正式成立上線。

民國九十四年經董監事會的決議將信眾捐獻的金牌鎔鑄雕刻成一尊高四尺二,重達276公斤的「金媽祖」。

民國九十七年推出台灣第一個廟宇創作公仔。媽祖遶境萬人自行車破金氏記錄。

大甲鎮瀾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351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臺開基永華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 沿革簡介:據《永華宮沿革》載,永華宮主祀廣澤尊王,是台灣最早的廣澤尊王廟,開基的軟身廣澤尊王金身「鎮殿老太王」相傳是在明永曆十六年,延平王鄭成功的諮議參軍陳永華將軍,由福建南安鳳山寺恭迎隨軍來台。並沿用祖廟名「鳳山寺」,亦即「永華宮」的前身。 日治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因日本政府興建台灣銀行,廟地被徵收,隔年遷移至孔廟對面巷內(即現今之廟址)暫時安奉神明。直至民國三十五年才重建,民國四十七年擴建重修,始成今貌。 全臺開基永華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1414

台北市關渡宮

創建年代: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 沿革簡介:相傳關渡宮香火源始自清世祖順治十八年間(西元1661年)。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建「天妃廟」。 康熙五十四年以瓦整修,諸羅知縣題匾「靈山」。期間歷經多次整修,於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年(西元1897年)第五次整修遷移現址。民國四十二年重建關渡宮,也奠定了今日之莊嚴輝煌的外貌。 關渡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4267

金山財神廟

創建年代:民國八十八年 沿革簡介:「金山財神廟」起建於民國八十八年,民國九十一年完工落成。成立「財神銀行」,廣施財神爺開運錢,提供數十萬香客借還母錢之道,善財天下。 金山財神廟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5116

紫南宮

創建年代:清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 沿革簡介:明清時期,先民隨鄭成功拓墾,至清乾隆十年建廟。清道光年間稱「大公廟」土地公。 清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新興「石頭公」一尊,近年來,信眾為其穿裝戴帽、綴飾金牌。 清咸豐五年(西元1885年),由陳東水發起募款改建,廟名「紫南宮」。 日治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由陳克己首倡發起募款,將整座廟宇重建成磚瓦木造的平屋廟宇。 民國六十九年,由莊其炎與莊錦誠發起募款,改建成鋼筋水泥,民國七十一年重建竣工,也就是現今紫南宮全貌。 紫南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6558

敦和宮

創建年代:清嘉慶二十一年(西元1816年) 沿革簡介: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供俸玄壇元帥於南京考試院。 清嘉慶二十一年三月李元光與十位鄉親商議募款籌資以興建敦和宮。 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廟宇毀損嚴重,遂予以重修。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舉行新宮開工典禮,歷經三年完工,並於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曆十一月初五)舉行新宮入火安座大典。 民國八十九年四月十八日(農曆三月十四日),為全世界最大尊高達一六二尺的趙天君財神爺銅像,舉行開光大典。 敦和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6486